读了乔云华的新著《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感人的书,其所涉及的典型案例都深深地触及人的感情,第一章《早恋挽歌》不必多说,而《报复惨剧》何尝能脱一个"情"字,一个眼神不对,便激起了一个人的万丈怒火,被激怒的人便要上去"理论",结果。引发一连串的矛盾,导致怨结仇生,甚至置人于死,没想到,最后得只知报复的对象竟是自己家里的恩人。
任何时候,宽容友善的态度都会胜过愤怒和仇恨,但是要真正做到宽容除了有这种认识的智慧外,还得有种胸怀,那是泰山的胸怀,有一句话说的好:"泰山不辞土壤,泰山乃大:大海不弃细流,大海始广。
的确有时候,生活比文艺作品更复杂,更曲折多姿,更有故事性,《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的作者准确地抓住了这几个案例的典型性及其本身的"生动性"一层层地展开叙述,不仅能让我们完整地掌握案例的原委也即前因后果,而且能不时地有人带入情境之中,反躬自问,若是我们将何以自处,这比简单地叙述故事之后再加简单说教要有说服力的多。
因此,这也是一部启发人深思的书,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避免犯罪。尤其是避免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都知道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性极大,而且对犯罪者的人生往往是毁灭性的,当人通过惩罚,教育,救治,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你面这一点,但那毕竟是后话。
本书一开篇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他们为什么犯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也各有各的不幸"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也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情节,原因是生命呢?那就是:他们心中没有爱―不懂爱,也不会爱。
作者告诉我们:专家们一再提醒,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尽管错综复杂,但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生活如同行路,社会,家庭,学校包括他们自身都有"红灯"闪烁,他们闯过任何"红灯",其结果都可能是致命的,我觉得犯罪与不犯罪之间的距离并不远,都在一念之间,关键是要明白以一点,做人起码必须坚守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害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不管有多叛逆,多冲动,个性如何,都必须牢牢守住自己额底线,不能做损害他人,危害他人的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法国思想家中的思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任何一滴水都可能杀死他,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具有思想的人才会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读这样的书,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人的脆弱,尤其是当他们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因此,我认为对广大的青少年来说,在强调守住自己的底线的同时,必须提倡读书,热爱读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类观,价值观,做一名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