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这是前国家总理温家宝说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来临之时,学校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读书让我们的教学生涯丰富多彩。
教师最应该读书,没有一个教师可以用他最初的库存就可完成一辈子教书生涯,那种一次教育终身享用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与我们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任何职业知识更新的都快,都需要不断加强学习。而读书就是最好的手段。
工作三五载,讲台基本站稳之后,阅读便可以由着兴趣爱好延伸了。这个阶段的阅读,可以强化个性发展。个性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石,看起来是读闲书,却不可或缺,一切深厚的底蕴,都是这样不经意积蓄的。文学的,思想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兴之所至,均可涉猎,许多视野开阔、功底深厚、思想活跃的教师,都有过这个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阅读过程。
在教师生涯的成熟阶段,要真正突破瓶颈,有所提升,必须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为了胜任教育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素养,职前的学习不可缺少,职后的专业发展尤其重要,这其中包括进修、培训,但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是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自己多读书进行研修,促使你反思教育现实,提升实践经验。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深埋于作业、试卷和琐碎的班务工作之中,没有专业提升,只能在茫然苦教中徘徊,走不出困惑。那些一直坚持阅读专业书籍的教师,也就成了名师或学科带头人。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跨越瓶颈,自我超越,就需要有坚韧的毅力,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抗得了外界喧嚣吵闹的诱惑,经得起精神深处的拷问,在枯燥的阅读中找到乐趣,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在读书中教师还要反省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书是知识的载体,为了搞好教学,作为教师,要将书上的知识与自己掌握的对比一下,搞清楚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在教学中还需要哪些知识,这样我们就会主动的去增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裂变的时代,我们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一知半解的东西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那些提升专业的书籍,思考现实的书籍,宜人情智的书籍,修炼内功的书籍,都是我们教师的选择。
最后我想用温家宝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多读书,多看书,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